日本游记 Part. Tokyo(zky&xgn)

(本文由于题材原因,仅供同学朋友作为旅行参考,请勿向外转发,另外本文图片较多,建议在WiFi环境下阅读)
  记得第一次听说日本的北海道,还是小时候看见肯德基甜品站上的海报。金黄色的灯光映照在玻璃幕墙,纯白如雪的冰激凌奶油分外诱人。在图片一旁的空白处,25元的价格昭示着其身份的不凡,打消了我尝试的念头,却种下了期待的种子。
  一转眼就是十几年,真正来自北海道的冰激凌被我抓在手上,同样也是25元的价格。一场跨越时空的期许等到了回应,然后,是无比醇厚香甜,令人无比难忘的味道在舌尖绽放。
  这是我长大以来第一次出国,虽说十几年前也来过日本,但可惜那时年纪太小,家人全程照顾,一路上也只顾和朋友闹腾,并没有对这场旅行留下深刻的印象,更没有投入一种不同文化的沉浸感受。虽然已经习惯了旅游的感受,但这次远行离开祖国的土地,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。

东京——旅行的起点站

  别样的体验从登机开始,坐在靠窗的座位上,远处是航站楼是熟悉的风景,面前的座椅靠背上却多了一块屏幕。我寻思日航的飞机还挺奢侈,为了放视频还给每个座位配一个屏幕,可真是手笔阔绰。
  等到起飞的播报告一段落,我才注意到一旁的扶手里还藏了一个遥控器,面前的屏幕居然变成了一个可以自由操控的小电脑。翻看菜单,里面全是最新的电影和有声书,还可以打麻将下棋,飞行信息、3D地图随时查看,甚至还有一小时的免费手机联网时间。

  悠闲地和小龙聊着天,连上飞机WiFi的手机刷着《明日方舟》,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小屏幕上播放的《变形金刚》,时间很快就过去了。还没觉得无聊厌倦,航班就已经开始播报降落,转眼看向窗外,天气晴朗,万里无云,灿烂的落日高悬在天际,无风的海面荡漾着均匀而优美的波纹,从高空俯瞰,就如同一块完美的磨砂大理石,柔美的纹路在表面起伏着,延伸向无尽的天际线。半个世界平静深远,半个世界沐浴金光,我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,出神地望着这样的奇景,水面的动与静在此刻同谐,若不是极致的无风而晴朗,也不可能有幸看见这样的画面。

  走出机舱的那一刻,我在凉风中瞬间清醒,走进拥挤的接驳车,环绕着陌生的语言和异国的面孔,面对着广播里无法理解的语言和车厢内用假名写作的标识,眼前的一切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。我左顾右盼,徒劳地尝试在分散的繁体汉字中获得一点信息,我们在航站楼里穿过长长的走道,在海关填写又长又麻烦的表格,终于取回行李找到了地铁口。走下地铁站,买票的机器排着长队,必须先从一幅数十条铁路线相互交织的线路图上找到目的地,自己选择好票价,才能完成购买。
  机器吐出的零钱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,叮铃桄榔地发出清脆的响声,这样的事情,仿佛在移动支付普及之后就再也没有经历过了。我取出那张又薄又小的纸质车票,抓在手心仿佛再多一会儿就要被汗水浸透。入站的闸机我对着研究了半天,要不是小龙的指导,差点就弄丢了刚买的票,各种地铁线的名字也都是日语,辨认起来极其费力。
  平时的外出旅行,我会提前把城市地图全部刻录在脑海,每天的景点和路线做好至少三种备选方案。习惯于掌控一切的我,从来不知道当自己失去控制时,竟然会如此惊慌。
  我茫然地四处张望,无处不在的文字熟悉又陌生,汉字与假名的组合若即若离,指引方向的路牌此时只是失去意义的色彩线条,理解的世界在眼前轰然解构,变成神秘的符文将我包围。一向以各种苛刻环境中的认路能力为傲的我,此时像是个迷路的孩子,完全失去了一切对周围的掌控和认知,脑袋空空地跟着小龙的脚步左转右折,迷迷糊糊地就到了站台。站台屏幕上显示着不同的车次,有的叫做“特急”,有的则是五六个不认识的假名,而后面的信息更是难以解读,比如“行先”,完全无法想到是指终点站的意思。
  我转头看向小龙,他正在仔细阅读着墙上的时刻表,明明是同一个站台的同一个方向,却密密麻麻打出了将近十个表格。他眼神冷静,快速扫过满满的数字,然后准确地告诉我列车到达的时间。那一瞬间,我仿佛觉得他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,在对环境失控的不安全感中,这是我仅有的慰藉。
  地铁十分拥挤,我拖着行李甩了两个直角转弯才率先找到两个空位占下,所幸乘客熙攘,没人注意到我的行动。车厢的布局与国内无异,倒是张贴的各种广告一下就把我带进了日式综艺的画风,表情奇怪的大头照,还有铺满半个画面的特效文字。车厢里的报站就显得国际化许多,站名日英中韩四种语言轮流,广播也因为每种语言都要报一遍而颇为耗时,刚闭嘴几秒,就开始播送下一个通知。别的语言听起来都还算标准,中文语音倒是飘飘欲仙,想起我爸几年前有次喝多了酒,说话腔调和它一模一样。除了广播声,车厢里很安静,没有人大声说笑,也没有人接打电话,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乖巧地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。

  列车在城郊的高架上飞快行进,散落的灯光远远近近,或是洁白,或是昏黄,在暗色偏光的车窗外并不真切,却宛如梦幻,就像海面倒映的夜空。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之间,停站又启程,再一抬眼,窗外仿佛星河欲转,如同天上的街市落入人间,只觉得朦胧唯美,一时出神。本是为了避免阳光炫目的设计,居然在夜晚营造出如此特别的效果。我转过脑袋,小声地问小龙我们是不是快到了,他说早呢,这里只是东京都市圈最外围的小城市。
  过了许久,终于到了人形町站,我们拎着大包小包走出了地铁口,回头一看,上来的楼梯居然就嵌在楼房里,若不是旁边小小的标志,这里就和地下车库的人行通道别无二致。我们就好像刚走出一扇任意门,谁能想到这看似普通的梯级,居然可以通向四通八达的地下站台。
  这里是比较热闹的街区,却丝毫没有感到吵嚷,一路都是各色餐厅,街道却整洁又安静。人行道宽阔平整,没有一点烟头纸屑,可以称得上一尘不染。小龙告诉我,在日本的社会习惯里,在路上或者任何非特急线的列车上饮食是非常不文明的。
  事实证明,在九天的行程中,我确实从未见过除我以外的任何人在路上边走边吃。

  我们在小巷子里穿行,虽然路很窄,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红绿灯和车道线一样没少。车辆都很礼貌,看见过街的行人会在车道线后等待,绝不会挤到跟前或是按着喇叭催促。步行的过程也非常愉快,没有低头看手机横冲直撞的人,没有擦肩而过的电动车,也没有被杂物车辆占满的人行道。当然,为这一切文明而付出的代价也随处可见,整座的大楼被规划成立体停车场,路边的coin parking要价惊人,就连自行车都必须每次支付费用才能合法停放,当地关于违停、鸣笛等行为的法律更是十分严格。
  我对日本的空间稀缺早有耳闻,但推开酒店房门的那一刻,我依然大跌眼镜。一张1.5米宽的双人床头尾顶墙,侧面是仅供一人通过的过道和狭窄的桌子。卫生间就像一个塑料小胶囊,打开门就可以顶到房门。行李箱完全没法打开放平,只能竖着开一条缝,伸手摸索着取出里面的东西。我们简单安顿,就跑出去找晚饭吃了。
  人形町的街道两边全是餐厅,六点多正是饭点,店铺却已经关门大半,后来才知道那天是日本的节假日(“成人の日”),我大为惊异,节假日连餐饮都放假,是真的不想赚钱吗?
  我们终于找到一家还没闭店的烧鸟,我们点了7-combo串套餐。
  “So... it is required that the drinks have to be ordered with the 7-combo sets right?”
  “说英语还用从句?”小龙十分不悦地看着我,面前的烧鸟小哥十分尴尬地抿了抿嘴。
  “嗯...need this, right?”我把菜单翻到饮品一页,用手指圈了圈。
  “Yes yes,”小哥如释重负地笑着点了点头。
  这样,我们顺利地吃上了第一顿原汁原味的本土日料。店里除了我们,只有两桌吃完了在闲聊的客人,不一会儿也就陆续离开,但尽管如此,在我们面前的小哥依然忙到手脚不停。操作台是标准的U型,外侧是顾客落座的木桌,内侧放满了各种瓶罐。比正常厨房大两倍的空间里,除了烧烤用的烤架和水池,还分布排列着二十几种酒水饮料,难以计数的五颜六色酱汁,以及各种从未听过名字的研磨香料。虽然勉强不显得凌乱,但整个空间满满当当,琳琅满目,就连天花板上垂下的架子都挂满了形状各异的高脚杯。
  小哥就在这一大片目不暇接的杯盏瓶罐之间,拿出小小的肉串放在碳火上烧烤,从堆满台面的小瓶中精准地取出调料,涂刷在肉串的表面,新鲜的肉红色渐渐变成诱人的焦黄,稍一翻动,闪着金光的油滴就从滋滋作响的烤串上滑落。研磨香料、撒上粗盐,再小心地把香菜切成海带丝粗细的小条,均匀地铺在肉串的上方,最后轻轻放在我们面前的瓷盘上。


  我小心地捏起,与其说是食物,它更像是一块玲珑的艺术品,我张开嘴,拼命克制住一口就全部吃掉的冲动,从串上咬下一半,不多不少,足以好好品尝食物的味道,却又不让人一下满足。扑面而来的是食材本身的肉香,然后是恰到好处的碳火气息,最后是脂肪融化的油润和鲜嫩的口感。
  一串吃完,只觉得更加饥饿,面前的小哥依然不紧不慢地来回翻烤着下一根烤串,用始终如一的节奏挑选着调味,仿佛沉浸在创作中的艺术家,落笔不疾不徐,随着心意完成手中的画作。我看着出了神,似乎短暂忘记了饥饿,目光随着他的双手起伏来回,直到下一串烧烤被放在了我们面前。
  每一串都是这样仔细烹调,虽然全部都是鸡肉,却在不同的部位和调味中,每一次入口都有全新的体验。手边的饮料很快见了底,七根烤串也一转眼就下了肚,收拾好东西走出店门,似乎觉得很满足,又感到腹内空空,我们走过半个街区,在一家拉面店前驻足,然后推门而入,在老板面前就座。
  我和小龙商量了两句,抬起头刚准备点菜,老板转身看着我们:
  “想点什么?”短短一句话字正腔圆,甚至让我怀疑对方就是中国人。
  “可以...说中文的吗?”
  “嗯可以的。”
  “那我们要这个,两份”
  “需要加鸡蛋吗?”
  “不用了,谢谢”
  “好,请稍等。”
  果然是国际化大都市,不过在异国他乡忽然听到中文,似乎格外显得温暖。拉面很快就做好了,工序很简单,但海苔和豚骨肉的摆放依然非常讲究,反着光的墨绿色搭配着橙黄色的面汤,再简单的一餐,也绝不会放弃美的仪式。
  吃起来的味道并没有非常惊艳之处,甚至很像国内就有的味千拉面,但少了些浓厚的调味汁,和味增汤的鲜味反而有些相似,吃起来更加清爽舒适。
  日本的拉面普遍口感更硬(如果喜欢吃的软些,可以尝试乌冬面),要就着汤汁才好吃,但也格外顶饿。吃完这一顿,才总算觉得有些饱腹,我们散着步回到酒店,结束了第一天的探索之旅。

  第二天一早,我们去便利店买了早饭,就出门开始了东京的citywalk。(这里的文明习惯此时就显得有些麻烦,我们并不能边走边吃,只能带回酒店,吃完再出门)
  走在城市的街道上,并没有紫峰大厦那样奇峰独立的高楼,也没有陆家嘴那样错落有致的集群,建筑的高度与形状几乎毫无新意,但每一栋楼宇都十分现代。有折射阳光的玻璃外墙,规整而不单调,和早晨的阳光一样清爽舒适,也有不少整座都是混凝土外立面,每一栋都如同刚建成一般崭新,看不见雨水浸泡的暗痕,也没有岁月侵蚀的印记。整座城市光洁如新,就像在日出之前才刚刚建成一般。

  我们走在宽敞的天桥上,迎着灿烂的朝阳,看着下方的车水马龙。路的一旁就是施工工地,却几乎听不见噪声。高高的白色围墙上安装着分贝计和空气检测器,里面的工地干净得像是刚刚清洗过一般,建材分门别类,堆放得整整齐齐,卡车在引导员的手势下缓缓前进,一切井然有序。所有人的工服都干净体面,看不见磨损或是补丁,面料兼顾专业性与美观,工艺上也绝不会有露出的线头针脚。我们走下天桥,恰好两名工人推门而出,他们迎面走来,没有闪躲的目光或是粗野的言语,脸上带着和其他人一样的自信和笑容。那一刻我想起了无数次看见在工地前休息的工人满面尘灰烟火色,想起地铁座位上沾满泥污的民工让众人避之不及,文明与发展的意义远不只是经济与生产力的繁荣,而是社会进步的红利真正由人民共享,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生活。
  继续往前,就到了东京站,白色船帆一般的挡板遮住了刺眼的阳光,下方是玻璃外墙环绕的站厅。这里是东京的“表玄关”,几千班来自三十条不同线路的列车昼夜不息地往复,沟通了各个方向的铁路线,如织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前来,又涌向一个个道口,售票处、进站口、几个大型商圈紧密地包围起这一片喧闹百年的繁华,一走进车站,仿佛步入了整个宇宙的中心,甜品和奢侈品的商铺前全都围满了购物的人群,餐厅早在饭点之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队,走过两端新街口地铁站的距离,才终于绕出了这一片热闹的迷宫。
  尽管已经在飞机上体验过超甜的芒果布丁,前一晚吃掉了同样齁甜的冰激凌,我依然没能对这里的甜品吸取教训。我手上抓着站里顺路买的抹茶年轮卷,一小口咬下去,满是厚重的甜味,我疑心它的抹茶味都去了哪里,于是并未多想就全部塞进了嘴里。剧烈的甜味在嘴里爆发,它并不刺激,却溢满整个口腔,让我的理智无处可逃,我开始后悔自己的冲动,本能分泌的多巴胺和无法适应的齁甜口感在脑海中激战,我有些麻木地囫囵吞下,才反应过来,刚刚好像是想尝尝有没有抹茶味的。
  好像是有一点的吧?


  出门向外走去便是另外一幅景象,眼前是空旷的广场,寸土不让的都市区向着两侧退避,一回头,身后的东京站也变了模样,三层高的红砖建筑傲然地怀抱着整个广场,面朝着远方的皇居,而来时的玻璃幕墙现代风格入口,则位于东京站的另一边。一座车站,两种面貌,一侧拥抱历史,一侧面朝未来,看似无法相融的两种风格,却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冲击。

  向皇居的方向走去,视野逐渐愈发开阔,大片的草地,整齐有致的园林在眼前铺展。当刺骨的寒风让整座城市的绿色凋零,皇居依然守护着最后的春日色彩,这里没有震撼的高塔或是宏伟的楼阁,却以四季常青的绿意编织着独特的浪漫,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,每天有几百位园丁悉心照料着这一片生机盎然的天地,在皇居的中心,还有一片天皇本人亲自养护的玫瑰地,每到春天,淡淡的香气会飘散在每一个角落。
  皇居内部的参观每天只有两场,每一场也仅限300人的规模,皇居外的花坛边坐了长长一串没有预约的游客,但尽管如此,名额也依旧充足。进入皇居大门之后并没有直接开始游览,而是让所有游客在一间大会议厅里就座,抬眼望去尽是各色外国面孔,后面的游客还在入场,皇居的导游就已经开始进行讲解。日语和英语讲完,我惊讶地听见了熟悉的中文在广播里响起,然后是韩语、西班牙语、法语......仅仅是用六个语种讲完注意事项,就花费了半个多小时,所有人都耐心地等待着,没有着急的催促,也没有孩子的叫嚷。终于在每一位导游再次上台讲完一遍皇居历史之后,参观的旅程才终于开始。


  和小龙打了声招呼,我跑去了西班牙语的讲解队伍,导游看上去有四十岁的年龄,眼神却活泼得像个小姑娘,在排队等候的时间,她还询问大家来自哪个国家,有来自西班牙本土的,也有墨西哥和阿根廷的游客,以及一个...来自中国的小家伙。
  “Soy estudiante de la facultad de español y... estoy aquí para aprender la cultura y al mismo tiempo mejorar mi habilidad de... comprensión auditiva.”(我是西语学生,了解文化的同时锻炼听力。)
  听了我书面化又不太流利的回答,大家笑着点了点头,队伍已经排好,我们便开始了游览。皇居大半的空间都用于园林绿化,每往前走出好一段路,又总会在恰到好处的地方看见下一座建筑物。
  大路两侧的城墙砌起了几层楼的高度,虽然岁月风化,却依然能看见几百年前江户时代刻下的标记。城墙上耸立着传统和风的建筑,屋舍的一侧探出峭壁,相传战争时期,这就是可以推落巨石的堡垒。如今绿树簇拥着白墙,将历史也隐入云烟,只留下温热阳光下的岁月静好。
  除了历史建筑之外,天皇作为日本的国家象征,皇居之中有更多功能性建筑,例如皇居员工的办公场所,接见外宾的宫殿。多以现代的建材为表现形式,以传统日式建筑风格为基础构架,虽然也独有风味,但还是欠缺了承载历史的厚重。看着崭新光滑的门廊,实在难以在脑海中浮现出往昔的场面,置身于先人凭栏遥望的画卷。




  导游说,这些建筑大多是新建而成。三百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席卷了整个江户城(今东京城)的三分之二,彼时天干物燥,房屋密集又以木质为主,加之街道狭窄,消防措施落后,火势一起,便难以扑灭,整个皇城几乎毁于一旦。这场大火的起因也成了谜团,其中最为出名的传说记载于《奇谭怪谈》之中:一位富商的女儿某日在寺院烧香膜拜时,偶然看见一位清秀俊美的武士,难免春心萌动,一见钟情。为了能够再次见到这位武士,她请人做出了和那位武士身着之衣完全相同的和服,每日将其穿着,祈求神明能够成全所愿。只可惜时乖命蹇,少女相思成疾,不久便郁郁而终。女孩去世后,她的父母将这件和服捐给寺院,可不论谁穿上这件衣服,就会很快发疯,寺庙主持认为必有邪物,便一把火将其焚毁,谁知一阵阴风袭来,火堆上的一只衣袖刹那间腾空而起,落在寺庙的屋檐上,很快寺院被烈焰吞没,大半江户城都未能幸免,一场大火,十万余人就此丧生。
  日本人很喜欢志怪传说,这样的故事没有考据也没有寓意,读来有些许恐怖却也有种说不出的美感。但我个人出于更加现实的猜测,在那个年代,这样的记载并非出于编纂传说的目的,而是讲述一段鬼神降罪的故事,至少好于任由百姓斥责统治者的无能。(相比之下,中国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较为完善的消防系统,例如水塔,消防瞭望站等)
  除了建筑,皇居的风景也格外优美,常绿的树木仿佛流转了季节,桥下的流水环绕着青灰的墙砖。导游也十分专业,各有特点,有的一边讲解,一边翻出各种相关图片,有的讲到兴起,走着蹦跶两步,一个多小时的游览,一转眼就回到了来时的会议厅,我们收拾东西,走出遍地绿意的广场,回到高楼林立的城市。

  东京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中心,也是文化的中心,当然,我们无法错过的一部分文化,就在几站路之外的秋叶原。
  我清晰地记得十多年前来到这里时的画面,并不宽敞的街道两侧挤满了出售各种电器家具的大厦。旅游团把我们丢在这里购物,那时年龄还小,看着一排排电风扇、电暖气和智能马桶,并没有什么感想,只是一味地坐着扶梯往楼上跑,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儿,我只顾闲逛并未动心,好朋友斥巨资买下了一款后来发现竟然是“Made in China”的手表,那时的秋叶原,只是东京众多普通街区的一个,而现在,秋叶原可能是许多小朋友有关东京知道的第一个地名。
  我们在秋叶原站下车,还没走出站台,便看见我入坑两年的《崩坏·星穹铁道》的海报,活泼可爱的缇宝和希腊史诗风格的翁法罗斯背景一下就映入眼帘(注:缇宝、翁法罗斯:游戏中人、地名)。走出车站,迎面的就是秋叶原最出名的广告柱,一整排张贴广告的石柱排列在最热闹的大楼之间,而广告内容的变换见证了无数中外企业的争夺交锋。听说最为激烈的那些年头,有的厂商刚把自己的广告贴上三五天,就被更有野心和势力的大企业重金替换。几方拉锯争夺,从圆柱之间对弈至大厦之上,时而看见《原神》的广告飘满整个秋叶原,时而又是地头蛇《FGO》拔得头筹,而如今硝烟似乎稍稍散去,《鸣潮》的新版本广告静静地铺满了整排,但也没有引来多少关注。

  我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架前来回踱步,就是上海外滩的谷子楼也难以在体量上与这里相比十分之一。过道十分拥挤,人们只能在拐弯处钻着身子交汇,连空气都显得有些浑浊,只要两排货架之间有人在挑选,其他人就完全无法从中通过,每一栋楼的每一层,都放着难以技术的二次元商品,很难想象这究竟是多么大的市场。
  更为夸张的是,明明是中国游戏的周边,这里的货架上却有国内都未曾见过的款式。我打开淘宝,拍下照片,查询到国内官方的商品状态还是“预售,180天内发货”。26元的预售商品,经过不知何人的偷天换日之手来到了秋叶原的货架,以整整七倍的价格出售,等待心急之人的抢购。

  我将手中的吊牌对准灯光,少女的面庞温柔而坚毅,烫金工艺的文字绚丽闪耀,我十分满意地把它放回货架,在淘宝上点击了购买。
  小龙:“来日本旅游了还不忘促进国内经济啊?”
  我:“我爱国!”

  天色渐晚,秋叶原的商铺也陆续关门闭店,我们走在热闹的路上,两边不停冒出各种coser递来传单,让人不忍拒绝。秋叶原果然是二次元的天堂,只可惜我们并非真正资深的爱好者,终究难以被这样的氛围完全包容。

  下一站,银座,恰是入夜时分,满街流光溢彩。高级shopping mall里才能看见的奢侈品牌在这里遍布街头巷尾,用三五层楼的高度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,在银座的巨幅画布上挥毫泼墨。起伏的磨砂玻璃构成大楼的外墙,暖黄的灯光温柔地包裹着里面童话般的世界,整齐的拱门排列出五层楼的高度,洁白的色彩衬托着极致的奢华,黑耀般的大理石用明亮的白光裂开纹理,光与影游戏着现实与魔幻的界限。



  我们漫步在街头,低沉的引擎怒吼如同海啸一般涌来,还没来及转身回望,亮红的炫影如同闪电一瞬而过,留下一连串堪比音爆的炸裂声,光秃秃的行道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灯笼,在风中轻轻摇晃。我们一直走到银座的尽头,告别了这一片纸醉金迷却又充满艺术的街区,坐地铁回到酒店。

  在东京的第三天,我们更多地走进这座城市的现在,我们早早出门,前往上野公园。这里在地图上的名称叫做“上野恩赐公园”,因为这里本是皇家花园,后来才被赠予这座城市,但对于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而言,听来难免有些不舒服:山水自然万物,如苏轼《赤壁赋》所言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又何时成了统治者的“恩赐”?
  虽然这么说,公园的风景还是不错。小动物满地都是,橘猫慵懒地趴在地上晒太阳,我喵喵叫,他不理我,就像早已经对人类的各种小把戏见怪不怪。乌鸦则成群结队地在地上啄吃的,羽毛在阳光下反射出七色的流光,好一个“五彩斑斓的黑”。他们扑扇着翅膀,飞飞走走,我好奇地靠近,他们扭过头看看我,又继续低着脑袋啄来啄去,我向着一只乌鸦伸出矿泉水瓶,又生怕被他一扭头啄了手,用点烟花的姿势悄悄靠近。乌鸦警惕地看着我,直到我几乎碰到他羽毛的那一刻,才猛地扇动翅膀,腾空飞上树梢,掀起的冷风把我吓了一跳,这些家伙可是真大,张开翅膀的瞬间就像一只起飞的黑鹰。

  公园的山间还散落着寺庙,都是以黑白红绿四种颜色为主体,规模不大,往来的人却不少。一旁的祈福墙上挂满了木牌,随便拍一张照片,十一个牌子上汇聚了十种各地语言,只能希望日本的神明在语言翻译方面也一样神通广大吧。继续往前,走过一片波光粼粼的喷泉水面,就到了东京博物馆,但是令人费解的是,作为国家博物馆,一旁的Hello Kitty特展主题区竟然比博物馆还热闹的多。



(如果图片够清晰可以数一数,这一张照片里面真有10种语言)

  在博物馆里转了一圈(太意外了,中国的学生证也能门票半价),我们早早坐地铁到了涩谷。涩谷最有名的地标是它的中心十字路口,街角除了相邻可以通行之外,斜对角也有斑马线,信号灯一绿全绿,一红全红,每次拥挤的人潮被瞬间释放,满满地向着12个方向涌去,都显得格外有气势。不过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看来就太过平常了,要说这就算得上人多,可真得先问问隔壁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认不认可。想当年秦淮河畔,花灯明彩,十里水色映照的满是攒动的人头;外滩街头,店铺红火,万国建筑脚下人潮如海浪翻涌。我们走过路口,甚至和旁边的行人都能自然地保持相当距离,一路往下,就到了新宿——约定好和小龙表弟(还是堂弟?)见面的地方。


(忠犬八公像,本以为很大,原来是1:1等身像)

  我和弟弟在初中时有过一面之缘,但一转眼三年如梦,各奔东西,往日的映象早已模糊。早就听说他在准备日本高考,每天上学非常忙碌,在见面之前等候的时候,我暗暗在心中描绘了一个被考试摧残的学生形象,所以当我见到他的时候,甚至没敢第一时间打招呼:快步走向我们的,是一位高个帅气的小伙子,身形挺拔脚步自信,眼神灵动目光如炬,衣着打扮也非常讲究,清爽的灰色调为主,整体却非常有型,衬得文质彬彬,又充满活力。一开口就毫不感到拘谨,两句话一说便如同他乡逢故知,一路上聊着家常选着餐厅,话题根本停不下来。
  我们在一家居酒屋坐下,弟弟很大方,给我们介绍这里的特色,最贵的刺身和烤串也毫不犹豫地几乎全都点了一遍。餐厅的环境很舒服,全屋都是木质结构,让我想起在云南的餐厅,也是这种感觉。店里很热闹,座位满满当当,大家说着笑着,却丝毫不觉得吵闹。这里的烤串虽然是批量烤制,可是味道却一点都不比前两天吃到的差,刺身除了传统的鱼类之外,还有一盘马肉,吃起来很有咬劲,生肉独特的香味在咀嚼中渐渐溢满了整个口腔。吃不出一丝血腥味儿,却仿佛刺激了人类对动物的狩猎本能,让我欲罢不能。除了肉食,我还第一次吃到了以前只在《原神》里见过的茶泡饭,虽说是茶,但泡饭的其实是鸡汤,鲜美无比,一碗饭毫不费劲就下了肚。

  愉快的时光也总是过得很快,我们酒足饭饱,走出遍布着餐厅的广场,弟弟就要先回去继续复习功课了,好希望有时间可以多一起聊聊天,但都是走过大考的学生,也深知关键时期的心流不可打乱,便也不多挽留。
  我们三天的东京之旅也到此告一段落,我们顺路买了水果,回到酒店早些休息。等次日的飞机再次落地,便会是白雪覆盖的大地。

  一些额外的小细节:
  1、民以食为天,这里的饮食和我们真的非常不同。在以前的理解中,日本人吃的极少极清淡,但事实上,只有后一半是对的,日本的餐厅里全都是各种油炸食品,“天妇罗”作为日本特色食物而世界闻名,但它可不是单一的一种食物,而是“万物皆可炸”的大类统称。鸡块是炸的,猪排是炸的,连蔬菜都是炸的,虽然日本饮食确实低钠,但如果在外就餐,油可一点不少。另外,日本的甜品绝大多数都是我们无法承受之甜,我数次在尽可能挑选甜度低一些的甜品之后,依然被甜到脑袋发蒙。这些因素加在一起,日本人还是不胖的原因,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吃的真少,真的太少了。我们经常吃完一顿之后才走一个多小时就又饿了,而我又比小龙吃的多,所以东京三天,我们每天晚上都有好好吃饭,但是,到了九点十点,我还是饿得一个人跑出去找拉面吃。(小龙让我开着定位分享,虽然其实都是城市道路,晚上也是比较安全的)。另外,日本的餐厅还大多喜欢把菜单图片,甚至菜品模型放在店外,并且标注好价格,这样挑选饭点的时候真的非常方便

  2、日本的物价非常高,平时在国内不觉得,出了国才知道守护好老百姓的“菜篮子”究竟有多重要,有多不容易。超市货架上很普通的一串“阳光玫瑰”要将近两百人民币,一小把圣女果20块,香蕉一根十几块,看到这些,就觉得来上海旅游的韩国人大吃水果非常合理了。当然,和水果一样昂贵的还有肉食,一碗拉面大约30元,但加上两片薄薄的肉,身价瞬间飙升到50以上,烧鸟7-combo套餐这样的烤串,更是一串就要平均20元。所以想要不破费地吃肉,如果没有条件自己烹饪,唯一的选择可能是超市里的包装鸡胸肉。
  3、日本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永远都面带笑容,服务态度好到让人不好意思麻烦对方,对于这一点我一开始很不适应,觉得“天哪,我何德何能会被这样服务”,而且看不见对方的情绪,反而会让我心生“我说了这么久话是不是耽误别人工作了,只是他不能表现出不耐烦?”这样带着愧疚的疑问。实话实说,看到这样的笑容,似乎心情都会变好,但我不太愿意多想,多想反而会感到空洞,连喜怒哀乐都要被藏到一丝不漏,真的不会很累很累吗?

其余部分,敬请期待日本游记 Part. Hokkaido(北海道)

版权声明:
作者:admin
链接:https://blog.hellholestudios.top/archives/1597
来源:Hell Hole Studios Blog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
文章目录
关闭
目 录